曾侯乙编钟(第1页)
“历史的教训(..)”!
曾侯乙编钟
曾侯乙编钟,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,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王。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,完整无缺。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。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,形体较小,有方形钮,有篆体铭文,但文呈圆柱形,只标注音名。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,有长柄,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(huǐ)纹,细密精致,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(bó)钟共65枚。钟上有错金铭文,除“曾侯乙作持”外,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。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,赠钟的原因可能是为报答其父楚昭王在柏举之战时到曾国避难一事。编钟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器物,为了在曾侯乙编钟的正中悬挂楚王钟,曾国特别挤掉最大的一件甬钟,可见曾国对楚王赠品的重视。
曾侯乙编钟
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、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,至今仍能演奏乐曲,音律准确,音色优美。钟是一种打击乐器,用于祭祀或宴饮。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,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、钮钟、镈钟等不同称呼。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,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,称之为编钟。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。商代的钟或3枚一套,或5枚一套,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,东周时增加到了9枚一套或13枚一套。春秋战国时期,编钟风靡一时,和其他乐器如琴、笙、鼓、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。
一秒记住新域名 www.duke8.net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